各地化债进展如何?
基本结论
截至2023年2月17日,除山西外,其余30个省份均披露了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以及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本文对各省份的预算执行报告及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梳理,重点分析了各地的预算收支与债务余额、隐性债务化解情况及2023年化债计划、财政工作执行过程中的困难,以供投资者参考。
2022年,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省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处于前列,从同比增速看,新疆、天津、云南3个省份增速较高,超过20%,而甘肃、重庆、广西、西藏、海南、江西和内蒙古7个省份增速为负。27个省份财政自给率同比有所下降,上海、吉林、浙江、海南、辽宁、江苏、福建等自给率下滑较为明显,超过6%。14个省份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目标增速超过2022年增速;而西藏、云南、天津、湖北等省份2023年目标增速则较大程度小于2022年增速。
2022年,地产下行,土地出让低迷,仅海南和上海政府性基金收入实现增长。24个省份2023年政府性基金收入目标增速超过2022年增速;而海南、江苏、上海、贵州、西藏和四川6个省份2023年目标增速低于2022年增速,其中海南2023年目标增速仍为正,略低于2022年,江苏、上海、贵州、西藏和四川2023年目标增速为负,且负增长幅度超过2022年。
2022年末,各个省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同比均有所增长,其中甘肃、广东、河南、江西4个省份增速超20%。各省债务率同比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黑龙江、新疆、天津、贵州等省份债务率上升明显。2023年,除去山西外的30个省份提前批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合计2.52万亿元。
“严控增量、化解存量”仍是2022年各省份主要化债思路。严控增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事先预防和监管,加强全周期的债券风险管理,及时辨别风险;二是自查自纠,对违法违规举债行为进行查处问责。存量化解包括与金融机构协调沟通、展期重组、优化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建立应急周转“资金池”等,譬如天津、辽宁提及对高息债务进行重组、降低利息负担。2022年,江苏、北京、天津、河南、甘肃、青海、宁夏7个省份超额完成年度隐债化解任务,其中北京提前三个月完成全域无隐债试点任务要求,广东如期完成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全省存量隐性债务全部化解。
2023年,各省份化债基调仍是“遏制增量、化解存量”、“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此外,江苏、吉林、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贵州、陕西等省份提及融资平台管理,譬如河南、湖南、贵州、宁夏等省份提及分类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辽宁、贵州、湖南等省份探索具体的化债措施,包括通过推进“银政企”协作、盘活存量资产等拓宽化债资金来源。
各省在预算执行报告中提及了当前财政工作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财政收入可持续性仍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譬如江苏提及部分地区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对土地收入依赖度较高,平衡压力较大,山东提及各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部分市县财政困难有所加剧。二是部分市县债务风险仍较大,譬如四川提及个别地区债务风险不容忽视,隐性债务化解压力仍然较大,贵州提及债务总体规模较大,部分地方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任务艰巨。三是预算绩效管理不够到位。
信用债市场回顾:本周信用债发行总额2,596.20亿元,较上周增长50.43%,净融资额1,355.59亿元,其中城投债净融资为832.14亿元,同比增长139.75%;本周产业债净融资额为523.45亿元,同比增长17.58%。本周信用债市场成交活跃度有所上升,中短票据收益率均有所下行。本周无评级调整情况。
风险提示:资料搜集遗漏;信息提取不及时或有误;政策变化超预期。
一、各地化债进度如何?
截至2023年2月17日,除山西外[1],其余30个省份均披露了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以及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本文对各省份的预算执行报告及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梳理,重点分析了各地的预算收支与债务余额、隐性债务化解情况及2023年化债计划、财政工作执行过程中的困难,以供投资者参考。
1、财政收支与债务余额
◾ 预算收支情况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方面,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省份处于前列,从同比增速看,新疆、天津、云南3个省份增速较高,超过20%,而甘肃、重庆、广西、西藏、海南、江西和内蒙古7个省份增速为负。
2022年,27个省份财政自给率同比有所下降。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浙江、江苏等省份财政自给率较高,超过60%,而西藏、青海、吉林、甘肃、黑龙江等省份财政自给率仍偏低。对比2021年,上海、吉林、浙江、海南、辽宁、江苏、福建等自给率下滑较为明显,超过6%。
14个省份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目标增速超过2022年增速。海南、甘肃、重庆、广西、江西、内蒙古2022年增速为负,2023年目标增速较高;而西藏、云南、天津、湖北等省份2023年目标增速则较大程度小于2022年增速。
2022年,地产下行,土地出让低迷,仅海南和上海政府性基金收入实现增长。海南和上海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8.97%和7.23%;天津、吉林、黑龙江、辽宁和青海等省份下滑明显,同比下滑超50%。
24个省份2023年政府性基金收入目标增速超过2022年增速。除去未披露相关数据的山西,海南、江苏、上海、贵州、西藏和四川6个省份2023年目标增速低于2022年增速,其中海南2023年目标增速仍为正,略低于2022年,江苏、上海、贵州、西藏和四川2023年目标增速为负,且负增长幅度超过2022年。
◾地方政府余额及限额
2022年末,各个省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同比均有所增长,其中甘肃、广东、河南、江西4个省份增速超20%。宁夏、内蒙古、贵州、辽宁、江苏等7个省份增速小于10%。债务体量较大的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和四川,增速分别为22.85%、17.98%、9.12%、15.73%和16.20%。
2022年末,各省债务率同比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黑龙江、新疆、天津、贵州等省份债务率上升明显。2022年末,黑龙江、天津、新疆、贵州债务率较高,超过400%,上海、江苏、浙江、山西、广东和四川债务率小于100%。对比2021年末,2022年末,黑龙江、新疆、天津、贵州等10个省份债务率上升超100%。
2023年,各省[2]提前批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合计2.52万亿元。广东、山东、浙江、河北和四川等省份提前批限额超过1000亿元,而西藏、宁夏、青海2个省份的提前批限额规模较小。
2、隐债化解进度及2023年化债计划
◾隐债化解进度
“严控增量、化解存量”仍是各省份主要化债思路,严控增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事先预防和监管,加强全周期的债券风险管理,及时辨别风险;二是自查自纠,对违法违规举债行为进行查处问责。天津、辽宁、吉林、浙江、福建、新疆等省份均提及加强对债务风险的全周期管控,提前、及时发现问题;青海、西藏、广西、河南等省份则提到将加大对新增隐债的处置问责力度。
存量化解包括与金融机构协调沟通、展期重组、优化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建立应急周转“资金池”等。重庆、黑龙江提及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应急周转“资金池”;黑龙江、辽宁提及债务展期重组;天津、辽宁提及对高息债务进行重组、降低利息负担。
2022年,7省超额完成隐债化解任务。江苏、北京、天津、河南、甘肃、青海、宁夏7个省份超额完成年度隐债化解任务,其中北京提前三个月完成全域无隐债试点任务要求。此外,广东如期完成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全省存量隐性债务全部化解;内蒙古三个旗县隐债清零;四川债务率保持在“绿色”区间;青海全省和省本级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均实现下调一个等级;广西全区已累计化解2018年清查统计政府隐性债务底数50%以上。
◾2023年化债计划
2023年,各省份化债基调仍是“遏制增量、化解存量”、“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此外,部分省份提及推进融资平台管理以及具体化债措施等。
江苏、吉林、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贵州、陕西等省份提及融资平台管理。其中江苏、吉林等省份提及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治理,划清政府和企业边界,防范国有企事业单位“平台化”;河南、湖南、贵州、宁夏等省份提及分类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逐步剥离政府融资功能,形成政府和企业界限清晰、责任明确、风险可控的良性机制。
辽宁、贵州、湖南等省份探索具体的化债措施,包括通过推进“银政企”协作、盘活存量资产等拓宽化债资金来源。其中辽宁提到依法依规采取统筹预算资金、盘活存量资产资源等偿债措施,积极推进“银政企”协作,稳妥化解和缓释债务风险;湖南提到督促市县通过压减一般性支出、盘活存量三资、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拓宽化债资金来源,完成化债任务;贵州提到协调金融机构支持债务重组、展期降息,积极有序缓释债务风险。压实压紧责任,依法依规稳妥有序推进化债。
3、财政工作执行中的困难
各省在预算执行报告中提及了当前财政工作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一是财政收入可持续性仍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江苏提及部分地区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对土地收入依赖度较高,平衡压力较大;天津指出当前收入增长基础不牢固,可用财力与资金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区级财力不足,市级统筹调度能力减弱,财政持续处于紧平衡状态;浙江提及财政经济形势严峻,各地未来三年化债任务依然较为艰巨;山东提及各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部分市县财政困难有所加剧。
二是部分市县债务风险仍较大。福建提及少数县(市、区)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和有效保障基金“三保”压力较大;江西提到,有的地区债务风险等级上升,个别地方发现违规举债、虚假化债问题;四川提及个别地区债务风险不容忽视,隐性债务化解压力仍然较大;贵州提及债务总体规模较大,部分地方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任务艰巨;陕西提及地区间财政收入不均衡情况较为突出,产煤县区财政收入高增长掩盖了非产煤县区收入的增长乏力,部分县区偿债压力较大,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任务艰巨;天津提及化债资金来源单一,债务还本付息压力大。
三是预算绩效管理不够到位。山东、湖南、广东、广西等省份均提及部分部门和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不够到位,预算编制还不够精准细化,预算执行的刚性约束还需要进一步增强。
4、总结
2022年,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省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处于前列,从同比增速看,新疆、天津、云南3个省份增速较高,超过20%,而甘肃、重庆、广西、西藏、海南、江西和内蒙古7个省份增速为负。27个省份财政自给率同比有所下降。14个省份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目标增速超过2022年增速。
2022年,地产下行,土地出让低迷,仅海南和上海政府性基金收入实现增长。24个省份2023年政府性基金收入目标增速超过2022年增速;而海南、江苏、上海、贵州、西藏和四川6个省份2023年目标增速低于2022年增速。
“严控增量、化解存量”仍是2022年各省份主要化债思路。严控增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事先预防和监管,加强全周期的债券风险管理,及时辨别风险;二是自查自纠,对违法违规举债行为进行查处问责。存量化解包括与金融机构协调沟通、展期重组、优化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建立应急周转“资金池”等。2022年,江苏、北京、天津、河南、甘肃、青海、宁夏7个省份超额完成年度隐债化解任务。
2023年,各省份化债基调仍是“遏制增量、化解存量”、“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此外,江苏、吉林、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贵州、陕西等省份提及融资平台管理;辽宁、贵州、湖南等省份探索具体的化债措施,包括通过推进“银政企”协作、盘活存量资产等拓宽化债资金来源。
[1] 山西2022年预算执行报告仅披露了新闻稿。资料来源:http://czt.shanxi.gov.cn/ywyq/czyw/202302/t20230206_7930499.shtml
[2] 因山西省未披露数据,故该数据未包括山西省。
二、信用债市场回顾
1、一级市场:信用债净融资大幅增长
本周信用债净融资大幅增长。本周信用债发行总额2,596.20亿元,较上周增长50.43%,净融资额1,355.59亿元。本周共有8只信用债取消发行,涉及金额52.00亿元。
具体来看,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及定向工具净融资额分别为-11.60 亿元、437.35亿元、329.29亿元、511.30亿元和89.25亿元,除企业债,其他券种净融资额较上周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本周城投债净融资为832.14亿元,同比增长139.75%;本周产业债净融资额为523.45亿元,同比增长17.58%。
2、二级市场:成交活跃度有所上升
本周信用债市场成交活跃度有所上升。本周信用债周度换手率为3.90%,较上周上升19bp。分券种看,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和定向工具成交量分别为424.94亿元、2,853.98亿元、3,160.12亿元、2,603.87亿元和1,079.00亿元,短期融资券和定向工具成交量较上周有上升,企业债、公司债和中期票据成交量较上周有下降。
本周中短票据收益率均有所下行。具体来看,本周AAA评级1年期、3年期、5年期中短票据分别收于2.70%、3.07 %、3.35%,较上周分别下行3.27bp、7.00bp和7.40bp。
3、信用评级调整情况
本周无评级调整情况。
三、风险提示
资料搜集遗漏;信息提取不及时或有误;政策变化超预期。
证券研究报告:各地化债进展如何?
对外发布时间:2023年2月18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泰证券研究所
参与人员信息:
周岳 | SAC编号:S0740520100003 | 邮箱:zhouyue@r.qlzq.com.cn
周冰倩(研究助理)| 邮箱:zhoubq@r.qlzq.com.cn
相关研究:
长按关注 岳读债市
特别声明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订阅号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泰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中泰证券研究所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若您非中泰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勿订阅、接受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
因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中泰证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中泰证券的客户。感谢您给与的理解与配合,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订阅号为中泰证券固收团队设立的。本订阅号不是中泰证券固收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的资料均摘自中泰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已经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报告的摘编而产生的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请注意,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研究观点可根据中泰证券后续发布的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义务,后续更新信息请以中泰证券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
本订阅号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信息及推测仅提供给客户作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中泰证券及相关研究团队不就本订阅号推送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任何订阅人不应凭借本订阅号推送信息进行具体操作,订阅人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所有投资风险。在任何情况下,中泰证券及相关研究团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推送信息所引起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中泰证券及相关内容提供方保留对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的一切法律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或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转载或者复制本订阅号推送信息。若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转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中泰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